“學生校服”一詞,源于英語中的Uniform,在英語中,Uniform為“uni”(統一、一致)和“form”(形式)兩個部分,其本質含義是統一的服裝。它主要包括制服、禮服、運動服、學位服等。校服已經成為校園的一種獨特文化,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被賦予其他社會制服所不具備文化功能。將校服作為學校精神的載體,有效的宣揚校園文化與辦學品質。
中國校服的起源
最早的大概要從中國古代文人著裝追溯。在春秋戰國時期,孔子主張“仁德”、“禮德”,授學時,要求學生青衣青帽,穿戴整齊,以表示尊師重道;到了漢代,最初為文冠上書大多是將所奏的事情用毛筆寫在竹簡上,寫完之后,則將筆桿插入耳朵旁邊的頭發中,此后凡文官上朝,皆需插筆,歷史上著名的“簪白筆”就是這樣出現的;漢代太學的學生則是統一穿著青色衣服。直至明朝時期,儒家學生男子的服飾一般為腰部垂至下錁的青色長衣,搭配四方平定巾,顯示沉穩。同時進士服、儒士服由此興起。
中國校服的發展
辛亥革命以后,中國掀起了創辦近代學堂的浪潮,先后創建了軍校、技校、醫校等多種不同科目的學校,這些學校的校方發給學生統一的衣服、帽子、靴子。這些服飾都以中國的傳統服飾為主,可以說是中國式學生制服的開始。逐漸也有學堂開始使用西式制服。
文革十年,女學生們把長辮子剪成短發,梳成兩個“小刷子”。當1966年,當毛主席穿上綠軍裝、戴上紅袖章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紅衛兵開始,綠軍裝成為這一時期學生們的標準制服。
八十年代,改革開放,我國的以藍色、紅色的運動衫占主要位置,還有不少人穿著父輩的干部服。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,牛仔褲、休閑裝開始粉墨登場,但校服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處在空白期。直到八十年代后期,校服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。
九十年代,運動裝開始統一天下。以藍、綠、黃三種顏色為主的運動服取代了校服的地位。各省各市眾多小學、初中、高中開始統一穿著校服,校服開始逐漸統一。這時期的校服面料以滌蓋棉、金光絨等為主。這時期的校服被很多學生吐槽,稱之為“最丑的校服”,大多數學生很不情愿穿。
個性化校服成為發展趨勢
學生校服經過中間的不斷發展直至現代,漸漸開始接受新潮時尚,校服逐漸追求個性化設計,校服已經成為校園的一種獨特文化,越來越成為展示校園文化的標識。艾咪天使致力服務全國各地校園,打造更多屬艾咪天使的中國校服。
艾咪天使根據客戶的需求,供給客戶滿意的產品。 如果您對校服定制感興趣或者有疑問,請點擊我們的在線客服,或致電0769-82653242聯系我們。不管您在哪里,都能尊享我們的專屬服務。
客服熱線:19287649092 QQ:3311282829 郵箱:3311282829@qq.com